流走的是时间
沉淀的是记忆
游走在淮南的每一个角落
寻找那即将消失的记忆
寻记第一期:淮南三代相传的挖耳人,一段街角下的故事
不得不说现在是一个网络社会,人们哪怕不用出门,在网上就可以买到任何东西,似乎科技已经占据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你有没有发现很多东西正在这个城市慢慢消失,还记得小时候最期待的爆米花吗,那“嘭”的一声引来多少欢快的笑声,还记得小时候卖糖人的老奶奶吗,是不是好久没见到了呢。
曾经熟悉的窄窄的小街变得宽敞了,昏黄的路灯被太阳能路灯取代,一切在慢慢改变着,但是还有一些坚守在自己“岗位”上的老匠人,他们的年纪已经很大了,赚着很少的钱,却向每一个顾客展现自己最朴实的手艺和温暖的笑容,今天我们故事就要从一位已经相传了三代的挖耳人说起。

这是我见过最朴素的摊子,一个躺椅、一个板凳、一个脸盆和架子,还有师傅手中的工具,除此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简简单单。

我们过去的时候已经有人坐在板凳上在挖耳朵了,师傅手中就拿着他的“十八般兵器”,从脸上可以可看出那个顾客十分享受,没有任何痛苦的表情。估计是看我一脸纳闷不信的样子,那个顾客挖完临走时还对我讲了一句“一点都不疼,你试试吧”。

说实话我坐在板凳上时还有一点紧张的,尤其是那根长长的“工具”伸进我的耳朵里面时,很快我就发现我错了,真的是非常舒服,完全没有任何痛感,只有一丝丝的痒,很调皮的感觉。下午阳光很好,暖洋洋的,整个人在挖耳朵舒适中懒洋洋的。大约五分钟师傅就“解决”了我的两只耳朵,起来时还有一点不情愿的感觉。

明代醉月子所撰的《精选雅笑》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亲历者身心舒坦、耳聪目慧,尘世凡事,恍若空灵,一勺一刷一铲收放自如,一推一捏一掸轻缓有道,真乃小舒服也。”这大概就是我当时的感受吧。
张师傅说,挖耳朵的手艺从父辈,解放前就已经从事这个职业,相传三代已久,这一代他传给了女婿,虽然有两个孩子,但是都有自己的工作和追求,并没有“子承父业”,反而是女婿很感兴趣,张师傅就把这身手艺都精心教给了女婿。张师傅说自己很高兴这个手艺能传下去,女婿也是儿子。
趁着摊子上没人,张师傅又和我们讲起了他干了大半辈子的手艺。可能是人上了年纪就很愿意回忆自己以前的事吧,张师傅很腼腆的笑着看着我们。张师傅的爸爸以前是个理发匠,除了剃头外,还会刮脸、推拿按摩,尤其是他的挖耳朵技术更是吸引了好多顾客,在那个年代有一个可以傍身的手艺是一件很骄傲的事情,于是张师傅爸爸就把这个手艺传给了儿子。那个年代,挖耳朵和剃头是他们每一个挖耳人所具备的,旁边正在等待的大爷还笑着和我们说,他们那个年代,几乎都会

张师傅是53年的人,从他爸手里接过这一行干了也有几十年了。当初干这个手艺就是觉得可以养活家人,现在干了那么多年反而喜欢上了这个手艺。70年代的时候挖耳朵和剃头都是两毛钱一次,现在是五块钱。我当时一听真是非常吃惊,这项手艺这么舒服竟然才要五块钱。张师傅说也没想着赚钱,现在就是喜欢干这个。

张师傅的挖耳朵的工具都是自己制作的,不能说特别精致,但是用起来特别舒服。这也是一门手艺。张师傅说现在觉得自己就是个“医生”,虽然自己没有多少文化,也没啥本事,这辈子都和医生挂不上钩,但是医生不也是为大家解决问题的,现在自己也是为大家解决耳朵问题,也算是半个“医生”吧。说到这儿,张大爷又腼腆的笑了。

旁边一等待挖耳朵的大爷看我们拿相机拍照片,特意凑过来听我们说话,后来听我们问张师傅生意咋样,大爷插了一句都是老主顾,都说手艺好也有带新主顾来的。一听说我们会写篇文章发到网上,大爷笑着说“老张这下你要出名了,都忙不过来”,张师傅看着我们又笑了。张师傅现在的生意基本都回头客,熟人带朋友来捧场

除了挖耳朵,张师傅还会给人剃头,只可惜我们去的时候没有赶上,都是专门来挖耳朵的老顾客,我们主编讲我应该剃头感受一下,我默默的拒绝了,咋说我也是个女的而且正准备留一头飘逸的长发,然后就免费获得了一个白眼。

后来挖耳朵的顾客多了,怕耽误张师傅生意就没多谈,最后问张师傅啥时候准备“退休”,张师傅又腼腆的笑了笑,“不知道自己啥时候退休,就是想好好干下去”。我们离开后走过热闹的十字路口,回头看了一下那个小小的旧旧的摊子,似乎已经被生活遗忘在那个角落里了。

有些人,一辈子默默无闻
有些人,只在一个小城市生活
有些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但是那又怎么样,这个社会有很多生活在底层的人,但是他们靠自己,不抱怨。高楼大厦越来越多,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又让多少人感到越来越冰冷,只有那些在夹缝中存在的小时候的东西和回忆能带给晚归的人们一丝丝温暖。
这——就是寻记,寻找记忆。
查查网出品,转载需注明出处
登录淮南查查网客户端,分享美好心情
28人点赞
阅读全文  

阅读 311615   评论 62

精选留言
写留言
精彩推荐
打开淮南查查网,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提示信息

Ps:啊哦~只能在客户端里面玩哦~

提示信息